<
    又像诗歌又像催眠曲。

    张高丰笑道,《道德经》是两千年前的“老子”写的,他与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人,据说孔子还向

    他问学呢。《道德经》是我们道家最伟大的经典。

    何山一拍脑袋,对对,怪不得好象在哪里听过这名字,你一提我就记起来了。不过,《道德经》

    真那么了不起吗?于是张高丰向何山大略介绍了中国第一大经《道德经》的惊人体系和影响。

    原来,《道德经》全文五千字,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老子的光辉著作。相传,老子骑着青牛

    归隐,到了函谷关,关令伊喜请他把他的学问留下,结果老子就写了这五千文。这五千文又称《老子

    》。

    虽然只有五千文字,但其内容博大精深,所言证的境界高超脱俗,加上文辞精美巧妙,《道德经

    》对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可谓深远广大,特别在汉、晋、唐代,更是人人会谈,黄老之风,盛极

    一时。中国,几千年来可说是一个拥有着《道德经》的高级别智慧的国度。历代对《道德经》的解注

    竟有四、五百家,文字达好几千万。

    在中国,正是由于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思想的神奇支撑,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生命力长久不衰,

    无论经历怎么黑暗、艰苦、沉滞的时期,中华民族最后总能走出旋涡,迈向更光辉的历程。

    如果儒家讲“进”,那么,道家就是讲“退”,而这一“退”,反而让人豁然开朗,重新找到源

    于人类生命深处的对宇宙人生的认识,这是一种更深刻、更渊远、更真实的的收获。

    然而,历代世人,辗转求学,在世间繁闹学问中翻来滚去,对《道德经》的研究,自不免带了世

    俗的眼光,不像张高丰,自幼在深山中研学,心无旁贷,竟然给他发现了《道德经》的一个秘密。

    那就是《道德经》五千文的八十一章中,其对主题的叙述论证,全是穿插紊乱的,互相脱节的。

    世人慑于《道德经》的气魄宏大的境界,但觉读懂其中一章几句就回味无穷了,哪里还想到探究企全

    局的归纳与划分?往往只是按原来的次序去阅读印证,结果也往往只是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

    此山中”。

    张高丰涉世甚浅,不像世人那么多思虑见闻的干扰,细读之下,渐渐发觉经文虽然奥妙无方,但

    章节之间错综复杂,头绪不清,只是在隐隐间综合指向一个中心主题——道,实在教普通智慧的人不

    着边际,进得去出不来。

    这,也就往往阻碍了《道德经》思想的传播,使更多的人无法全面地、快速地、美妙地进入《道

    德经》的境界实在可惜。

    张高丰在十五岁前早已将《道德经》倒背如流,十七岁那年,一天清晨,头上是无限的蔚蓝的天

    空,脚下是掉在地上的紊乱的蔬菜,心介于大小高下之间,脑海一动,立即回屋挥笔疾书,将《道德

    经》八十一章重新排序,竟编撰成六大部分共十八节。

    这可说是一项气魄宏大的创举,张高丰总结道:

    新编《道德经》:第一部分大道之境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

   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

    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    (大道是可通向的,但并非常规方式的“通向”,这种“通向”是玄妙深入的。)道冲,而用之

    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;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众帝之先。

    (大道冲荡充溢,如同磁场一般无处不在,是一切有形物质之先,却不盈满溢出。)有物混成,

    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

    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

    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    (大道包容万物,与万物共进退,却又能寂寥独立。)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

    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缴,其下不昧。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物。

    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

    古始,是谓道纪。

    (大道是人的一种“境界”,恍惚虚无,无始无终,却又真实内在,无处不存,但并不由常规方

    式领会。)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

    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

    以此。

    (“道”即生命的根源,万物的先机。人们以此可知悟世界万物的生息之状)大道泛兮,其可左

    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

    大。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    (大道总领万物,超越万物。)大道之动反者道之动;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

    生于无。

    (大道是来回往返,强弱交替,有无相生的。)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

    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

    (大道是虚满延绵的,根深柢固的,无穷无尽的。)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

    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

    损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

    (大道生生不息。)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

    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;长之育之;成之熟之;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

    恃,长而不宰。是谓玄德。

    (大道框扶万事万物。)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

    德无为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

    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

    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
    (大道之末,一切事理皆有陷缺。)大道之佑道常无名朴。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侯王若能

    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

    止可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。

    (大道如海,百川归之。)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

    之以无名之朴。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

    (大道以其静朴本质扶正天下。)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

    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;进道若退;夷道若类;上德若谷;广德若不足;建德

    若偷;质真若渝;大白若辱;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;道隐无名。夫唯道,善贷

    且成。

    (大道以其广大正真养育引导天下。)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

    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

    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: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

    (大道奥远宝贵,佑护天下。)第二部分得道之果含“德”之厚,比于赤子。

    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

    和之至也。知和曰“常”,知常曰“明”。益生曰祥。